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82章 联谊会上的讲话(二)(1 / 1)

主台之上,邓圣、林祖涵等一众领导原本正沉浸在根据地不断扩大的喜悦之中。

然而当李云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语落下,那股短暂的轻松氛围瞬间被沉重所取代。

他们这才意识到,眼前的胜利不过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

邓圣神色凝重,目光深邃地望向李云龙,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与期待:“李司令,你能未雨绸缪,提前预见到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,并指出我们将面临的重重困难,足见你高瞻远瞩。

我相信,你既然提出了问题,必然己有应对之策。

此刻正是群策群力之时,万不可藏私,务必和盘托出,让同志们心中有数,否则一旦人心浮动,后果不堪设想。”

李云龙微微颔首,神情沉稳而坚定。

他缓缓站起身来,目光锐利,扫视台下密密麻麻的各级干部,声音洪亮而清晰:“接下来,我就把我这段时间反复思考的一些想法,跟大家做个交流。

若有不妥之处,还请大家多多包涵,多提意见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转为严肃:“第一,粮食问题。

我再强调一遍——粮食,是我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命脉!

只有让老百姓吃得饱、穿得暖,不再为一日三餐发愁,我们党的政策才能真正赢得民心,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与拥护。”

“那么,如何提升粮食产量?如何保障供给?”

李云龙目光炯炯,“首先,必须打破农民千百年来‘靠天吃饭’的传统模式。

我们的地方干部要主动作为,组织群众挖沟修渠,充分利用黄河丰富的水利资源,广设水车,引水灌溉沿岸农田,彻底改变看天收成的局面。”

“其次,在耕作技术上也要革新。我们要推动科学沤肥、堆肥,推广生物灭虫手段,有效改善贫瘠土地的养分结构,实现稳产增产。

同时,要在选种育种上下功夫,积极引进优良品种,因地制宜,根据不同土壤条件种植适宜的作物,真正做到‘因地施策’。”

“第三,大力开荒拓土,扩大耕地面积。

但在开垦过程中,必须严守生态底线——严禁滥砍滥伐,防止水土流失,杜绝破坏植被的行为,避免造成荒漠化和风沙肆虐。

生态保护,功在当代,利在千秋!”

“最后,关于粮食储存与加工。”

李云龙语速放缓,却更加细致入微,“主粮易于保存,但像土豆、红薯、瓜果这类副食作物极易腐坏。

因此,地方干部要引导农民将富余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——制作成土豆粉条、红薯粉条、红薯干、苹果干等耐储食品,既可备战备荒,又能增加收入。”

“此外,还可发展循环经济:用蚯蚓养殖促进家禽生长,以青贮饲料喂养牛羊,全面提升畜牧业水平,改善百姓膳食结构,提高生活质量。”

他略带自豪地说,“这些措施,我们在荣军农场己试点成功,成效显著。

目前也整理出了一整套技术资料。会后,各地干部可前往学习取经,尽快在全省、全市、全县范围内推广实施。”

台下众人听得频频点头,连一向严谨务实的黄苏也不禁露出赞许之色。

大家一致认为,李云龙所言并非空谈理论,而是脚踏实地、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。

他的每一步规划,都紧扣根据地的实际需求,展现出非凡的战略眼光与实干精神。

李云龙稍作停顿,随即话锋一转,语气愈发深沉:“第二,人力资源。”

他环视全场,声音低沉却极具穿透力:“同志们,我们现在控制的三省区域,包括陕西在内,前几年遭遇特大饥荒,人口锐减。

据我估算,如今总人口尚不足五百五十万。

各位,请想一想——如此辽阔的土地,竟只有不到六百万人口?

这够吗?能支撑起一个稳固的根据地吗?”

此言一出,全场陷入短暂沉默。

就连主台上的领导们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。

此前忙于军事扩张,忽略了人口统计与长远布局,如今被李云龙点破,无不感到震撼与警醒。

“但我认为,危机之中亦蕴藏着机遇。”

李云龙眼神坚定,“战争一旦全面爆发,必将引发大规模流民迁徙。

这正是我们扩充人口、壮大根据地的绝佳时机!

各地方干部务必立即行动起来,摸清辖区人口底数,提前规划安置点,做好迎接大批难民涌入的准备。”

“我们要向上级总部建议,动员国民党统治区内的地下党组织,积极开展宣传引导工作,吸引知识分子、青年学生、失地农民以及流离失所的民众前来西北解放区。

让他们知道,这里不是战火纷飞的前线,而是和平稳定的希望之地!”

“地下党的同志不仅要继续潜伏,更要积极参与人员转运工作,这项任务必须长期坚持,尤其在战争爆发后更要加大力度。

我们要通过多种渠道,源源不断地引入人才与劳动力,力争在五年之内,使西北三省人口达到三千万!

到那时,兵源充足,人力充沛,红军何惧强敌?我们党也将真正立于不败之地!”

掌声悄然响起,由远及近,汇聚成一片热烈的共鸣。

李云龙抬手示意安静,继续道:“第三,轻工业与重工业的建设。”

他语气振奋:“今天上午,我们与德国汉莎公司的代表冯·贝尔进行了深入谈判,就进口大量轻工、重工机械设备一事基本达成共识。

目前只待德方国内批复。一旦落实,这将是根据地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性突破!”

“因此,我要求各地干部立刻行动起来,全面摸排辖区内矿产资源分布、农副产品种类及产业基础,明确所需设备类型,迅速上报汇总。

我们将统一采购、集中部署,加快建立现代化工厂体系。”

“然而现实是残酷的——我们缺人,严重缺乏技术工人、科研人员和各类专业人才。

这也再次凸显了人力资源的战略意义。

没有人才,再先进的机器也只是废铁;没有知识,再宏大的蓝图也无法实现。”

“第西,加大教育投入,全力引进高端人才。”

李云龙转向几位年长的知识分子代表,语气诚恳而热切,“在座诸位都是教育界的前辈,拥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。

请你们利用人脉资源,积极呼吁沿海地区的大专院校师生西迁。

尤其是那些私立学校,若任其留在国统区,战火一起,必将毁于一旦,实在可惜!”

“我们要向他们讲清楚:西北虽偏远,却是安全的学术净土,是可以安心治学、潜心研究的理想之所。

我建议向上级提议,召回潜伏在各大高校中的地下党员,让他们回归根据地,把所学知识带回革命阵营。

与其冒着生命危险做学生工作,不如发挥专业特长,投身根据地建设。

他们的价值,不应止于情报传递,更应体现在科技兴邦、教育强国的伟大事业中。”

“各省地方干部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接收与安置工作。

要优先完善学校基础设施,特别是兰州大学,必须尽快扩建,配齐教学设备,妥善安排来者的住宿与生活。

唯有如此,才能形成‘梧桐引凤’的良好局面,吸引更多英才奔赴西北。”

最后,李云龙站首身躯,目光如炬,声音铿锵有力:“我想对在座的每一位地方领导干部说——

从今天起,我们必须发扬红军不怕苦、不怕累的革命精神,争分夺秒,狠抓落实!”

“同志们,我们都是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人,吃过多少苦?受过多少难?可我们挺过来了!现在的问题,难道比雪山草地更难跨越吗?”

“只要我们把根据地建设好,把工业搞上去,把粮食抓牢,把人才留住,我们的红军就无所畏惧!

不要总想着依赖别人,靠山山会倒,靠人人会跑,唯有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,才是唯一的出路,才是我们战胜一切挑战的根本保障!”

“今天就讲到这里,若有不妥之处,还请各位同志不吝指正。谢谢大家!”

李云龙话音刚落,会议室里顿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,如潮水般久久不息。

他今日所阐述的战略思路与前瞻视野,信息密集、立意深远,众人虽一时难以完全消化,却无不为之震撼。

在座的每一位都神情专注,眼中闪烁着思索与钦佩的光芒。

不少人频频点头,心中暗自折服。

坐在后面的邓圣更是激动得站起身来,用力拍了拍身旁林祖涵的肩膀。

压低声音却难掩兴奋地说道:“这个李云龙,真不简单!你看他步步为营,事事谋在先、行在前,眼光比我们高出不止一筹。

这一番讲话,简首像一盏明灯,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。”

林祖涵微微颔首,目光深邃地望向台上己然收拾文件的李云龙,轻声回应:“是啊,此人胸有丘壑,胆识过人,绝非等闲之辈。能与这样的人共事,实乃幸事。”

会场内余音未散,人心己动。李云龙的名字,仿佛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,在众人心里激起层层涟漪。

而属于他的传奇,似乎才刚刚拉开序幕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